超越参数的安全感,长安汽车如何用科技构建移动的“安全港湾”

瞬驰新闻 2025-09-11 chy123 4916

在2025年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,长安汽车发布了全新智能化品牌——“天枢智能”,并首次明确了“新长安·新安全”的价值主张。整场发布会技术术语频出、参数亮眼,但若我们剥开这些科技的“硬壳”,不难发现其内核始终指向一个更人性化、更底层的命题,安全不只是技术参数,更是一种承诺;智能不只是功能堆砌,更是一种陪伴。

安全,是一种深刻的用户关怀

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大会上坦言:“我们智能化只做三件事:安全、安全、还是安全。”这句话看似朴素,却掷地有声。在智能驾驶功能日益炫酷、算力竞赛愈演愈烈的今天,长安选择将“安全”作为智能化的终极追求,本质上体现了对用户生命最深切的尊重。

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贯穿41年造车历史的价值观。从1998年中国微车的第一次碰撞测试,到乘用车被动安全体系的构建,到新能源“金钟罩”电池、iBC数字电池管家等行业领先技术的应用,再到将安全从物理防护扩展到全维度安全体系的“天枢智能”,长安始终把“人”放在技术发展的中心。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所说:“要把‘安全回家’这四个字,写进万家灯火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长安对每一个家庭最温暖的承诺。

“天枢智能”:科技的温度,藏在细节里

作为基于“新长安·新安全”理念打造的领先智能化品牌,“天枢智能”围绕驾驶辅助、智能座舱、底盘系统三大核心,构建了一套“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”。而我们更应看到的是,在这些技术模块之下,长安是如何通过细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用户关怀”。

在长安看来,极致安全应以“零事故、零伤亡”为终极目标。在“知险、避险、脱险”全链路做到极致。而这不仅需要机械性的制动,更要依赖主动智能安全系统。

传统驾驶辅助依赖预设规则,如同只会照本宣科的新手,遇到学校路段临时限行、高速洒落物等突发场景,往往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。而天枢智能的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技术,却能像老司机一样读懂环境,让车从“遵守规则”升级到“理解世界”。

例如,在两边停满车的窄巷中,系统会主动询问:“是否需要开启窄道通行辅助?”;夜间会车时远光灯刺眼,黑夜逆光AEB功能能穿透眩光,比人眼早2秒识别横穿行人并刹停;甚至当新手倒车紧张踩错踏板,系统也能瞬间读懂驾驶意图,自动限制动力并紧急制动。这种拟人化的主动防御,仿佛副驾驶座上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,默默守护你的每一次出行。

这种主动“理解”的背后,是长安62项核心技术在协同发力,其明年将量产自研卫星架构激光雷达,其识别精度可提升至200线以上,即便在暴雨、浓雾等极端天气,也能让车辆“看得清”;多模态AI大模型每天通过百万公里实驾数据自主学习,能识别“侧翻货车”“潮汐车道”等长尾场景,避险策略越用越老练;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让制动响应时间低至10ms,比人类眨眼快30倍,湿滑路面失控风险直降76%。届时,技术将不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能感知用户紧张、化解驾驶焦虑的“同行伙伴”,与用户共同面对复杂路况。

而天枢座舱带给用户的,更超越了交互便捷的基础需求,以多个维度重新定义什么才是“像家一样的安全感”,使用户感受到的不仅是舒适,更是一个能舒缓情绪、守护健康的“移动港湾”。

为了让用户呼吸安心,长安首创“纳米水离子空调+高效滤芯+森林级负氧离子”三重净域系统,车内甲醛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,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浓度堪比神农架森林公园,即便在堵车的隧道里,也能呼吸到清新空气。为了让长途驾驶身体不累,座椅结合三甲医院技术,用高精度机械手精准按压30余个穴位,缓解腰背酸痛。为了解决晕车痛点,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研发的全向防晕车技术,通过纵横垂三向惯导加速度控制,让老人和孩子坐车不再难受。

而且天枢座舱能“记住”每个人的习惯,家里有孩子的用户,说一句“宝宝要睡觉”,系统会自动调低音量、调暗灯光、切换为儿童锁模式;上班族加班后,只需说“我想喝杯咖啡”,车机就会根据口味偏好自动下单,到店时咖啡已做好;想看电影了,只需说一句“我想带孩子看《南京照相馆》”,系统就能自动选影院、购票、导航。这种“动口不动手”的体验,减轻了驾驶中的操作负担,更减少了因分心导致的安全风险。这种“懂你”的背后,是“One Agent”智能体架构的支撑,它打通了语音识别、逻辑推理、生态调取的全链路,让汽车从工具变成“有眼力见的家人”。

而它的天枢底盘则像一个无声的守护者,通过“三向六域”协同控制,实现了从“知险”到“脱险”的全旅程守护。例如,其爆胎不失控技术,可在最高225km/h车速下仍能保持稳定,远超人类反应极限。在碰撞发生前,侧碰主动推离技术可以让座椅主动将乘员推离危险源,而沙地脉冲脱困技术,可以让新手陷车也能安全脱困,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助你化险为夷。

这些功能null